首页
ꄲ
新闻中心
ꄲ
四年磨一剑!彭宇明与米卫东团队联合发文再次荣登《Anesthesiology》2025年封面研究
四年磨一剑!彭宇明与米卫东团队联合发文再次荣登《Anesthesiology》2025年封面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Anesthesiology》中文版主编米卫东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彭宇明教授携团队在麻醉学知名期刊《Anesthesiology》(IF=9.3)发表了题为“Covert Perioperative Strokes in Older Patients Having Noncardiac Surgery (PRECIS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的封面文章。该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崔倩宇医生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赵维星医生作为并列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彭宇明教授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米卫东教授作为并列通讯作者共同完成。该研究获得《Anesthesiology》编委会高度认可,这是米卫东教授团队的研究在《Anesthesiology》2025年2月刊荣登封面文章后,连续第二次获评为封面文章。
图1 Anesthesiology杂志刊登重要述评
研究揭示了非心脏手术恢复期老年患者术后卒中的发生率以及卒中与术后神经认知结果之间的关联。Anesthesiology杂志是麻醉学领域的权威期刊,2023年度JCR分区1区,中科院一区,该研究也成为了2025年3月刊的封面研究。
图2 Anesthesiology杂志刊登可视化摘要
围术期脑卒中(Perioperative strokes)包括显性脑卒中(overt strokes)和隐匿性脑卒中(covert strokes),其中显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0.1%-2%。隐匿性脑卒中则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梗死病灶,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尽管隐匿性脑卒中不表现为急性症状,但其与术后谵妄及远期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著名的NeuroVISION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隐匿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7%,但该研究排除了神经外科手术。
PRECISION研究则首次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且对脑卒中发生的特征如位置和大小等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和分析。PRECISION研究前瞻地纳入了来自两个医学中心的934例60岁以上老年手术患者,其中神经外科手术占比达2/3。结果显示,术后隐匿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1.9%,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12.5%,术后一年的认知损害发生率为18.8%。进一步分析表明,隐匿性脑卒中显著增加了术后谵妄(校正OR为2.18,95% CI:1.31-3.62;P=0.003)及远期认知功能损害(校正OR为2.33,95% CI:1.31-4.13,P=0.004)的风险。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围术期使用类固醇激素与术后隐匿性脑卒中风险降低有关,提示抗炎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围术期隐匿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PRECISION研究为围术期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
《Anesthesiology》中文版有幸第一时间邀请到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彭宇明教授参与访问。对于研究的发起背景,彭宇明教授表示围术期隐匿性脑卒中虽然没有表现出急性症状,但增加术后1年的显性脑卒中和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PRECISION研究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Anesthesiology》中文版主编米卫东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号:2018YFC2001901)和彭宇明教授主持的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号:2018-2-2044)的资助下,研究团队开展PRECISION研究,于2018年5月开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前瞻纳入老年手术病例。期间历经新冠疫情3年,课题组面对重重困难,完成纳入任务,首次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并对脑卒中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和分析,与Neurovision研究一起,被同行评价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研究方案设计合理、临床执行规范、结果分析严谨,为PRECISION研究高质量发表奠定基础。
《Anesthesiology》中文版后续将邀请文章作者参与“研究者说研究”栏目的采访,届时将深入解析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和研究意义等内容;《Anesthesiology》中文版麻醉时讯栏目也将同步进行文章中文版的全文推送,欢迎麻醉同道持续关注。